【直播广州】整合资源 大病帮扶
(点击视频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不容小视,占出生活婴的0.4%~1%,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20万。在西藏,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高达10%,但是很多家庭收入不是很高,手术费高达5到6万,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很多人都会选择不医治。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是广州市对口支援县,去年11月底,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藏专家为波密县18岁以下的孩子开展了一次全面影像筛查,共筛查出先天性心脏病50多例。经过远程会诊系统,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根据手术适应征,先邀请8位患者来广州救治,手术的费用和来回的产生的交通住宿费也全免。
同时,为了迎接这些特殊的病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们组织了多次会诊,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专门开辟两间病房作为“爱心病区”。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陈海生,他是心脏大血管科的一把“金刀”,经过他手术的有上万名患者,这次也是陈海生联系了北京屈正公益基金、医院和西藏当地的医保部门,治疗费用,一部分将由林芝市波密县当地医保承担,一部分由北京屈正公益基金组织资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将减免一部分。
陈海生作为医生,有高超的技术,也有着大爱。在市人民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这十年间,陈海生一共下乡30多次,在广东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粤西25个县市进行先心病患儿义诊。为解决看病费用,陈海生先后联系多个慈善组织,解决这些贫困患儿新农合报销后的自费部分。陈海生直言,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而是术后不易复发,随着年龄的增大,并发症会渐渐增多,病情也逐渐加重,手术的风险较大。做公益十年,他一共免费救助1000多名贫困先心病儿,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今已经50多岁的陈海生,还依然工作在一线,依然跑在公益的路上,这些年,在整合各方资源的“救心”路上,陈海生与他的团队,把爱装满了老百姓的心房。
除了医院的医疗救助,在民间的社会公益组织在大病家庭的医疗救助方面起到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点击视频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自云南楚雄杞晓聪带着患有横纹肌肉瘤的三岁儿子轩轩来广州求医,那时候,孩子的治疗已经花费了十几万,相当于全家五、六年的收入,孩子的病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走入贫困的深渊。
不过幸运的是,杞晓聪来到广州肿瘤医院后,就在护士站找到了“伟博小家”,并顺利住进去。
小家有专人管理,一个房间基本是住一到两家人,一个小家能住5到6家人,有公用的厨房,还有图书阅览区,吃饭自己做,平时只需要交几百块的水电费,其他全免,平时还可以和病友交流一下,相互打气加油。
那到底这个“小家”是怎么出现的呢?彭蔚是伟博基金会的秘书长,她说,2015年下半年,当她多方途径了解到这些大病家庭的情况之后,深深被触动,她就开始联系公益机构,打算一起为这些大病家庭找房子,最初是想到租房子,但是,经过长达数月的寻找,但是结果并不顺利,每次与房东沟通时,都会被拒绝,要么就是租了一段时间,被赶出小区。
在多次碰壁之后, 2016年夏天,伟博基金会最后决定自己拿出位于东山口附近的一套房屋,打造成属于“伟博”自己的第一个小家,而两年过去了,第一个“小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在2018年年底,伟博基金会再次拿出一套房子成立第二个“小家”。
为了更好地运营“小家”,伟博基金会也将所有的公益资源整合起来,联合许多热心企业和团队一起帮助孩子们,通过义卖、音乐会等方式筹款,现在“小家”里的一些家具,还有日常运营费用都是热心企业捐助的。为了给大病家庭更多心理上的关爱,他们联系了义工团队,每周两次定时探望。
其实不管是由像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的公益医疗救助,还是由社会组织撬动社会资源进行的公益帮扶,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能帮助这些大病家庭度过难关,让他们在广州这座城市能够感受到爱的温暖。
其实,在我国,医疗救助事业从来没有停止过,99公益日,众筹平台等医疗公益救助的平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全民参与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或许只是提供一瓶水,或许只是一句话,但是因为有爱,让他们感到温暖,因为有爱,让他们继续追逐微光,因为有爱,让他们继续前行。
(点击视频观看专家精彩点评)